百度网盘链接:https://pan.baidu.com/s/gsbgvbghfhgt6vbp8hgw
迅雷网盘链接:https://pan.xunlei.com/59864p8hgw
其实《深潜》《深潜》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深潜”策略是什么,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深潜》《深潜》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一、“深潜”策略是什么
1、使GE的销售额从250亿美元攀升到1110亿美元,使GE的盈利额从15亿美元飚升到107亿美元,使GE一次又一次地登上“全美最受推崇公司”的宝座……韦尔奇无疑是优秀的,韦尔奇的管理方法与经营理念无疑是值得学习的。然而当优秀被神化时候,当学习变成膜拜的时候,美好的期望又能换来什么呢?
2、“作为GE的董事长和CEO,最大的好处是什么?”
3、相信这个问题是很多人都想问韦尔奇的。然而韦尔奇的回答依然是一如既往地出人意料,他的答案只有两个字——“深潜”。
4、韦尔奇的“深潜”,就是一个猛子扎进去,一直到最基层,跟最基层员工在一起工作,他还提出“打滚,做表率”。
5、“我经常这样做”、“我一直坚持这样做,直到我担任这项职务的最后几天”……从自传中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发现韦尔奇对“深潜”简直是乐此不疲。而从他后面的描述里,不少人也开始相信这是一种值得所有CEO都去做的“游戏”,不仅仅是因为这是20世纪最伟大的CEO喜欢做的事,更因为“深潜”为企业带来了胜利,极大的胜利。
6、在他的自传里,韦尔奇历数经历的种种“深潜”的成功案例,让人逐渐觉得“深潜”与成功之间,似乎有着天然的联系:
7、 CNBC《商务中心》节目里的“深潜”为该节目带来了极大的成功——该节目一举击败了其对手CNN的同类节目《货币之线》,夺得了明显高于对手的收视率。
8、在超声波成像项目的“深潜”同样是成果显著的——“我们从1996年的一无所有一跃成为2000年的行业第一,创建了一家盈利能力极高的企业。我们年收入增长速度达20%至30%,今天这家公司的年收入已经超过5亿美元。”
9、而在CT设备的射线管质量提升项目里的“深潜”,其成功效果更具有震憾性——“在5年的时间里,这个团队把射线管的寿命从25,000次提高到接近200,000次。到2000年,利用‘六西格玛’技术,他们研制出平均寿命达到500,000次的新型射线管,并且被定为行业标准。由于这一关键部件的突破,我们的CT扫描仪以空前的速度被用户抢购,其销售速度之快几乎赶上了GE照明公司的速度”。
10、“深潜”的效果是如此的显著,以至于韦尔奇信心十足地在他的自传里与所有人打赌——“我绝对敢打赌,杰夫一定会做出他自己的‘深潜’,而且会从这些捣乱中得到同我一样的快乐。”
11、一位做企业主的朋友曾经对我说过这样话,“我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韦尔奇会有这么充裕的时间去‘深潜’,而且是‘数百次’的‘深潜’。我的企业不过是GE几万分之一的规模,我就已经是每天除了睡觉就是工作了,哪里还有什么时间去‘深潜’!”
12、他的话非常有代表性,同时也引出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韦尔奇所拥有的,是一片怎样的“海”?
13、 GE的CEO职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战略决策者、方向制定者、企业精神领袖的角色。凭着GE百年来打造的严谨管理体系和GE人强马壮的精英团队,作为CEO的韦尔奇根本不需要介入到具体的业务中去,他绝不会象中国大多管理者那样,在客户、研发部、生产线之间疲于奔命。然而远离具体业务,却使他面临将变成飘渺无所依的空中楼阁的危机。“深潜”就是解决这一危机的好办法,它能让韦尔奇深入地了解他的业务和员工,让韦尔奇的信息触角深入到GE的业务基层,为韦尔奇操控这个庞大的商业帝国提供准确的基层信息。
14、另外,在深潜的过程中,GE的这一片海是均匀的深蓝色,没有特别闪亮的明灯,没有一个被大片海水围绕的孤岛。
15、 GE也有员工风趣地说:韦尔奇先生又来捣乱了。韦尔奇称在各种场合与下属平等讨论问题为“打滚”,他的一个口号就是“让我们进去打滚吧”。例如他发现GE某个公共关系出了问题、环境出现了问题或有了一大笔交易,这时意见不统一,韦尔奇就到会议现场跟大家一起无拘无束地研究,中间甚至开玩笑或骂人,有时甚至不需要纸和备忘录。在这个无拘无束的过程中,很多好的点子和思想非常有可能诞生。
16、韦尔奇的“打滚”实际上就是在传统的会议这种管理沟通方式上运用深潜思想的一种创新,韦尔奇认为这个做法很好,对这种方法的效果也是深信不疑。大家一起开动脑筋,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集思广益,这本身也是一种身体力行。
17、在众多关于“深潜”的完美描述当中,我们见到的重要字眼不乏“公平”,“无拘无束”等,而这种公平却是建立在扁平非官僚机构的公司架构之上的。不能说深潜不能在中国企业内运作,至少从目前来讲,以国人的观念,国内企业的架构不会也不可能有这样的基础。由于内部和外部环境都不成熟,要真正运用深潜来解决目前公司中存在的很多沟通和信息方面的问题,国内的企业尚需三思而行。
18、反观中国大多数的管理者,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恰恰与韦尔奇所面临的问题相反。由于企业机制的不完善、企业人才的缺乏和中国传统观念的限制,中国管理者的角色与定位往往是不明确的。事事亲力亲为的结果,使中国出现了大批集业务员、技术员、管理者等角色于一体“杂工式”的管理者。他们已经在企业的业务层次里“潜”得太深了,他们需要做的,不是继续“深潜”,而是要让自己从万般杂务里“浮出水面”。从全局和整体出发,去思考企业的长远发展问题。
19、沉溺——解脱——深潜,这是一种与企业发展层次相配的企业管理理念的螺旋式上升。在欣赏“深潜”的时候,我们同时也应该清楚地看到:GE的企业层次比我们中国绝大多数的企业层次都要高两级。离开了GE这种“海”的环境,韦尔奇的“深潜”只能成为摧毁企业与CEO的“死亡游戏”。诚然,如果你已经能像万科的董事长王石那样,即使花上三个月的时间去攀登珠穆朗玛峰也能保证企业的正常的发展,那么你就的确具备了跟随韦尔奇去“深潜”的资格与能力。
20、“深潜”之后,你能否安全浮上水面
21、“深潜”就是这样一个难以平衡的“死亡游戏”。如果你不得不玩它,那你就必须明白,它可能产生的危害在哪里。
22、“把自己的职务地位抛到脑后”,这是韦尔奇附加在对“深潜”的诠释后面的一句话,它也是“深潜”能获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对于优秀的管理者本身而言,“把自己的职务地位抛到脑后”并不难做到。关键的难题是,你“深潜”到的那个业务单元里的员工,是否也能“将你的职务地位抛到脑后去”,把你视为一个平等的团队成员,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领导者。这种角色转换的认知是极难完成的,特别是在“三纲五常”观念根深蒂固的东方。
23、如果这种角色转换的认知无法完成,那灾难性的结果绝对是可以预见的。“深潜者”往往不能像一线员工一样具备丰富的相关知识,甚至在某种情况下,他们连当一个团队新成员的基本资格都不具备。他们所提出的一些思路与方法往往是幼稚与不可行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团队成员不敢“犯上作乱”地指出“深潜者”的错误,“有违纲常”地抛弃“深潜者”的提案,那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
24、“我的很多想法一直没有被采纳”,韦尔奇自传在提及“深潜”时,曾经这样写道。然而这样的事,可能在你的企业里发生吗?
25、“深潜”的破坏力可能影响到的人,还包括该业务单元的直接管理者。我们无从得知当韦尔奇深潜于CNBC电视频道的《商务中心》节目时,CNBC总裁安迪·莱克的真实想法。但我们不妨做一个假设,如果你是NBC的总裁,当韦尔奇饶有兴致地跑到你的《商务中心》节目里来“深潜”时,你是否会产生以下的想法:
26、“大老板居然干涉我的业务!?看来他已经不相信我的能力了,我还是……”
27、“既然大老板这么重视这个节目,我不惜代价也要把它做上来!”
28、“岂有此理!苏·埃雷拉(该节目的女主持人)那混蛋居然越级将大老板请来,她一定是不把我放在眼里。哼,我一定会让那混蛋好受……”
29、想必你已经明白这种破坏是如何产生的了。“深潜者”的角色转换,不但不容易让业务单元的团队成员接受,同时也不容易让业务单元的直接上司接受。在错误认知的引导下,该业务单元的直接上司会产生一些错误行为——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破坏资源投入的平衡性、对下属产生厌恶的心理等。一旦情况到了这种境地,相信没有人会觉得,“深潜”所带来的收益是大于其成本的。
30、更糟糕的事还在后面呢。当完成一次“深潜”以后,“深潜者”又摇身一变,从一个业务单元的普通团队成员恢复成为一个主宰一切的CEO。“深潜者”要从自我认知上完成这一角色的变换,当然并不困难。但让相关的人去明白这点,却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事实上,这变来变去的角色,也的确是很难让人搞明白的。
31、于是,“深潜者”就开始发现,自己从“深潜”的地方重新“浮出水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32、被“深潜”过的业务单元的员工在经历与“深潜者”的紧密合作之后,常常会养成一个非常不良的习惯——直接越过自己的直接上司,满怀热情地去找“深潜者”汇报事情、征求意见和索要资源。这时候“深潜者”往往就面对进退两难的尴尬:拒绝继续听这些汇报,就必然严重地打击这些业务单元员工的积极性,那当初“深潜”的意义就灰飞烟灭了;但如果接受他们的汇报并做出响应,无疑就是“在替自己的下属养猴子”,并造成越权管理的不良影响。
33、下面传递上来的信息也变得“投其所好”了。业务汇报经常都是在被“深潜”过的业务上浓墨重彩,而其他的业务都仅仅是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
34、偶尔拾起韦尔奇的自传,再翻到“深潜”那一章,无意之中却发现一句与后面韦尔奇自信的“赌誓”非常不相配的话——“在过去的许多年里,我进行过数以百计的‘深潜’。这些‘深潜’并不都很成功……”这句话被淹没在大段大段为“深潜”歌功颂德的溢美之辞里,几乎让读者感觉不到它存在的意义。事实上,它是一个应该让我们警醒的信息——如果真正地去统计一下韦尔奇“深潜”的成功率,结果将会是怎么样的呢?baidu
二、书评| 《深阅读》 | 向下深潜,汲取精神清流
1、 不喜欢阅读的人是不会去读这本书的,就像看此篇的你,肯定是喜欢阅读的人,再者是为阅读找方法的人。那无疑我也是这样的心态去读《深阅读》这本书的。
2、 说实话刚拿起这本书时,感觉书的装帧好像是某本书的副本一般,但是带着对作者如何就深阅读展开思辨还挺好奇的,每每启封新书差不多都这种心情。这也许就是阅读欲望吧!
3、 带着这种阅读欲望开启阅读,才会得到些什么。我就书中作者的部分观点结合自己的认识、或者生活和感受进行阐述,当然书中也有一些大众化的鸡汤就不一一细说了。
4、 序言部分其实是在倡议大家重新审问自己读书的意义。说起读书文化,不得不说现代社会对于网络的依赖大大的减弱了对于书籍的需求,最近在看历史纪录片时,好像看到人类发展历史的画卷就在眼前,古人将史料等记载在竹简上,乃至传承至今成为书籍文献等,而现在的我们却以为有了一台电脑或者一部手机,等于把上下五千年,甚至自己就可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了,没有谦卑的姿态去俯下身好好的读书。
5、 还有作者提到的年轻人的肤浅,追捧毫无内涵的歌曲、电影、电视综艺节目等,甚至翻唱者也能取得成功,就如同现在追星一般。而更应该关注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的人,或者你可以用追星或是痴迷的时间,来塑造自己,说不好,你还可以和你追的星谈个恋爱呢。浪费时间,不如充实自己。
6、 1
7、 读优质的书才有意义,这个人人都知道,但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有人为了体会读书的乐趣,可能会随意翻翻,什么书都想读,却什么书都没读完,甚至到终老都是这种状态。而读优质的书才是读书意义的开始,很多人把自己却闭之门外了。
8、 避开一些古典佳作,或者专业技能升级得书,一位去读那些肤浅的,鸡汤满满却无实质的书,只会让你成为一个业余读书人。而选择前者,你也许会爱上某一类学科或者技能,不断地探索延伸,从一个起点到另一个起点,你的眼界你的世界就会变得更广阔。
9、 2
10、 相遇决定人生,这句话可以说适应世间所有的的偶遇修成成果。有人旅游艳遇改变了人生,在海边遇见了一个高富帅,从此过上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生活,也有人遇见了一本好书,痛改前非回头是岸,从此过上了自强自立、安静美好的生活。
11、 不管怎么说呢,你要能遇上好的书,对的人倒罢了,遇不到呢?这个并不是全靠运气,多一部分靠自己努力。对于人,你是谁,就会遇见谁,我想这句话说的再确切不过了,你做好自己,你追寻的人运用吸引力法则会把他吸引来的。
12、 那书,书的主动权牢牢抓在你的手里,你想要汲取哪方面的养分,你去选择便好了,但是也不是那么简单,读多了才知道优与劣,总之选书就是遵循,自己需要或缺少的某个领域的书、可以为榜样的作者的书、名人传记、史书、参考行家的书评。
13、 3
14、 如今自媒体时代的来临,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是“作家”和“演员”。网红和作家漫天的时代已经来临,而真正走的久的又有多少。前几天还是公众圈里的作家,而过段时间却销声匿迹了,不是out了,是词穷了憋不出来了。
15、 所有人都想成为作家的时代,可是你连一千本书都没读过,这是不是笑话。不是笑话,确实很多人没读过,但也班门弄斧的当起了作家,有些还写的非常好,但是走的远的还是少数。
16、 作者可能也是想劝劝那些想成为作家的人,还是丰富下底蕴再来一展风采吧,免得最后接不上茬了。只有不断输入才能输出,输出使书成为自身血肉。写作和考试如出一辙,没学多少东西,考试还能期待多少。
17、 4
18、 积累经验值的好方法最快捷的方法就是读书,这个最近几天深有体会,之前对专业知识不懂的我,现在看了几本书,专业书上对我不懂的问题解析的很明了啊,知识和经验就在那里,你不去接触,它永远也不会是你的。
19、 对于孩子而言,亲子阅读的时光是最幸福的。之前在一个绘本馆工作过,我发现孩子们的差异也是来源于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差异。现在很多家长不愿意舍弃自己的时间去陪伴孩子,宁愿玩着手机刷着视频,也不愿陪孩子读几本书。就我观察及询问发现,家庭中有亲子阅读的孩子更加开朗、温暖、自信、语言表达能力更强,相反的孩子就比较怯懦、自卑一些,希望家长们和孩子们共读一本书、或念给孩子听。
20、 用耳朵听到的话容易在大脑里行成影像,所以精神自然而然就会集中。
21、 5
22、 融入经验的阅读,将书中的内容和自己的经验联结起来,比如我之前喜欢读书时用笔画出给我启发的句子,还会写上自己的感慨或者理解。再读到作者书中写到:将深有共鸣的语句或忍俊不禁的部分,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出来,就能使书成为独属于你自己的“范本”时,我觉得我们达到了共鸣,得到了认同的感觉很美好。
23、 大多数人都在平静的心态下阅读,在作者看来,这是极大的浪费。不如我们来带着格调来阅读,积极或是质疑,无论认为的哪一种,都要有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平静拿起,安然放下,请带走些什么!也是因为你拿起它时带来了什么!
24、 与书的相遇,相信缘分也没坏处,在一辈子的时间里,让人有“遇见你真好”之感的书变多,就能带给人丰富而幸福的人生。有些缘分,一生一遇,一遇定终生,人亦是,书亦是。
25、 后记
26、 不读书,不成人。不是读书比较好,而是不读书不行,对学生是,对成人也是一样的。
27、 希望我们读书不是为了消遣时光,而是化作血液,行成内心郁郁葱葱的贤者森林,不断获取向下深潜的能力,汲取精神清流,从而选择一种更加美妙的人生。
28、《意义的呼唤》——维克多·E弗兰克贝
29、《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这本书作者提了很多次)
30、《卡拉马佐夫兄弟》陀思妥耶夫斯基
31、《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
32、《历史是什么》——爱德华·H·卡尔
33、《游戏的人》——约翰·赫伊津哈
34、《人类的诗与真实——其心理学考察》——霜山德尔
35、《约翰·克里斯朵夫》——罗曼·罗兰
36、《跟巨匠学习绘画鉴赏》——视觉设计研究所
37、《跟巨匠学习配色基础》——内田广由纪
38、《睡觉也能学的结构主义》——内田树
39、《反哲学入门》——木田元《尼采入门》
40、《原来这就是现代思想》小阪修平
41、《Small Talk》Oxfrod University Press刊行
42、《E=mc²——世界最著名的方程式传记》大卫·波丹尼斯
43、《利用报纸长学力》斋藤孝《三四郎》
44、《爱迪生——发明了20世纪的人》尼尔·鲍德温
45、《梵·高书信集》《私塾·坂本龙马》
46、《秘密演讲》汤姆·罗伯·史密斯
47、《福利斯特探案集》R·D·温菲尔德
48、《枪炮、病菌和钢铁》贾雷德·戴蒙德
49、《柴田元幸与九位作家》柴田元幸
50、《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马克思·韦
51、《国家的品格》藤原正彦《别让我走》石黑一雄
52、《神话的力量》约瑟夫·坎贝尔,比尔·莫耶斯
53、《公正:该如何做是好?》迈克尔·桑德尔
54、《野村的实践<论语>》野村克也
55、《你们该如何活下去》吉野源三郎
56、《必能找到“座右铭”——寺子屋的451个人生训条》斋藤孝
57、《卡索拉和她的书》多萝西·巴特勒
58、《当大人为绘本落泪时》柳田邦男
59、《那位配音员朗读的那部名作》斋藤孝
60、《咖啡转,世界史也转》酒井隆一郎
61、《无处不在的历史科学······或者为什么世界比我们想象的更简单》马克·布坎南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