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莲僧救母是怎么样一个故事?
1、目连的母亲青提夫人,家中甚富,然而吝啬贪婪,儿子却极有道心且孝顺。其母趁儿子外出时,天天宰杀牲畜,大肆烹嚼,无念子心,更从不修善。母死后被打入阴曹地府,受尽苦刑的惩处。目连为了救母亲而出家修行,得了神通,到地狱中见到了受苦的母亲。
2、佛教故事,最早见于东汉初由印度传入我国的《佛说盂兰盆经》。故事叙述佛陀弟子目连拯救亡母出地狱的事。在中国流传甚广,曾经是无数图画及戏曲的题材。
3、孟盂兰节由来于目连救母的故事。孟盂兰节也叫盂兰盆节,据记载,释迦牟尼的弟子木莲,看到死去的母亲在地狱受苦,倒吊,求佛救赎。释迦牟尼让他在七月十五日,也就是僧尼安顿下来的那一天,准备百味斋,喂给那十个僧尼,这就解脱了他的母亲。根据佛教神话,出现了玉兰笔会。
4、沉香救母 汉代有个书生叫刘向,上京赶考时,顺道登华山一游。华山上有一座神庙,庙神华岳三娘是一位美丽善良的仙女,自从被王母派遣到华山后,一直过着孤独寂寞的生活。这天,她正在庙中吟歌曼舞,消磨时光,突然发现一个书生跨进了庙门。她急忙登上莲花宝座,化为一尊塑像。
5、拗九节故事清人施鸿保《闽杂记》记载,来源于“目连僧救母之遗,故亦称孝子粥”。古时候有一个叫目连的人,其母青提生前凶恶,凶悍的赶走登门化缘的僧尼,死后被关在地狱里受刑,变成饿鬼。目连探监时送给母亲的食物,均被狱卒吃掉。无奈之下他想了个办法,用荸荠、红糖、花生、糯米等混合起来煮成甜粥,比撒上黑芝麻。
莆田戏:目连救母
1、《莆仙戏目连救母校订》,台湾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1994年5月。《元曲精选》(与人合作),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5年9月。《徐文长小品》(选注),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8月。《中国民间目连文化》(专著),巴蜀书社1997年7月。
2、刘祯先生的学术成果丰富多样,涵盖了多个领域。他的主要著作包括:1994年5月,台湾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出版的《莆仙戏目连救母校订》。1995年9月,与中国同仁合作的《元曲精选》,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发行。1996年8月,参与注释的《徐文长小品》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发行。
3、目连戏,汉族戏曲剧种,专演“目连救母”戏文。其故事源于《经律异相》、《佛说盂兰盆经》等佛教经典,至唐、五代时,出现多种有关目连的变文,故事渐趋完整。它与各种艺术的崛起,及佛教的兴衰都曾发生过历史性的联系。唐代人改编成说唱文学《目连救母》,北宋时始有连演 7天的《目连救母》杂剧。
目莲救母故事典故
1、目连无计可施,十分悲哀,又祈求于佛。佛陀教目连于七月十五日建盂兰盆会,借十方僧众之力让母吃饱。目连乃依佛嘱,于是有了七月十五设盂兰供养十方僧众以超度亡人的佛教典故。目连母亲得以吃饱转入人世,生变为狗。目连又诵了七天七夜的经,使他母亲脱离狗身,进入天堂 。
2、故事的主角目连,是道士吕洞宾的弟子,他的母亲病重,吕洞宾告知只有寻找神秘的九转还魂丹才能救母。于是,目连踏上了一段充满挑战的旅程。在无数困难和挫折中,他不懈寻找,终于找到丹药。然而,在归途中,他遭遇了凶猛的狮子,狮子要求目连交出药丸。
3、目莲救母,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源于《山海经》中的记载,后被广泛传播,成为奉为经典的民间传说之一。据说,有一个叫做吕洞宾的道士,他有一位叫做目连的弟子。这个弟子的母亲病了很久,无法痊愈。吕洞宾告诉目连,只有寻找“九转还魂丹”,才能救治他的母亲。
4、在佛教的庆祝活动中,中元节的仪式被称为盂兰盆会,其核心不仅在于哀悼逝去的亲人,更承载着对佛教徒来说重要的意义,那就是纪念目莲,以此赞扬他的孝顺行为。目莲救母的典故,深深根植于佛教徒的节日文化中。
5、月十五又是佛教的盂兰盆节,传说是目莲救母的故事,源自佛教传说:目连(目连为佛教人物,释迦十大弟子之一)的母亲坠入饿鬼道中,过著吃不饱的生活。目连于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
6、【古人典故】 目莲是佛门的尊者,有神通。他的母亲作恶多端,死后在地狱的鬼道受苦,目莲没法救渡母亲,求助于佛祖,也没办法。佛祖唯有叫目莲设兰盆会,供养十方僧侣,并由诸天菩萨施法,救渡地狱中的母亲。由是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节,亦即孝亲节。后又演变为七月的‘中元普渡’。 佛经故事。
郑之珍的个人作品
郑之珍在《新编目连戏救母劝善戏文》序中自述:“幼学夫子而志春秋,惜文不趋时,而学不获遂,于是萎念于翰场,而游心于方外。
除了《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外,郑之珍还有另一部作品《五福记》,这部作品是在太平焦村编撰完成的,显示了他广泛的创作领域和独特的艺术视角。他的一句名言“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道出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留给后人无尽的思考。
郑之珍的个人作品以传奇的形式呈现,其中最著名的是《目连救母》,全名《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也被称为《劝善记》。这部作品分为上、中、下三卷,共计100出,讲述了善人傅相广济孤贫、布道升天后被封为“天曹至灵至圣劝善大师”的故事。
著有传奇《目连救母》全名《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又称《劝善记》。《目连救母》共100出,分上、中、下3卷。剧情叙善人傅相广济孤贫,斋僧布道,升天后受封“天曹至灵至圣劝善大师”。其妻刘青提受人怂恿,违誓开荤,不敬神明,杀害生灵,触怒上苍,被鬼使捽入酆都地狱,备受折磨。
郑之珍,郑光祖的弟弟,擅长历史传说和英雄故事,他的《玉堂临波》和《青衫泪》等作品,以情节曲折和人物鲜明著称,深深吸引着观众。马致远,他的杂剧创作以底层人民生活为背景,如《汉宫秋》和《马丹阳》等,揭示社会现实,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对话,触动人心。他的作品充满了社会批判的力量。
作为明代的读书人,郑之珍对佛教有着深厚的信仰,他毕生致力于传播佛理,倡导仁爱,以此净化社会风气。在1579年,他在此基础上创作了《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这部作品分为上、中、下三卷,共一百零二出,深受民间欢迎。
目莲(“目莲救母”注释、译文和评说)介绍_目莲(“目莲救母”注释、译文...
1、目连的母亲青提夫人,家中甚富,然而吝啬贪婪,儿子却极有道心且孝顺。其母趁儿子外出时,天天宰杀牲畜,大肆烹嚼,无念子心,更从不修善。母死后被打入阴曹地府,受尽苦刑的惩处。目连为了救母亲而出家修行,得了神通,到地狱中见到了受苦的母亲。
2、目莲是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莲尊者,目莲是个既孝顺又很有慈悲心的人,从小就诚心向佛,后来出家当了和尚,他虔心习佛,修行日渐高深,甚至具有神通眼的能力。因为惦念过世的母亲,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时的贪念业报,死后堕落在的恶鬼道,过著吃不饱的生活,正在地狱里遭受饿鬼倒悬的苦刑。
3、在佛教故事中,目莲是一位著名的弟子,以其高尚的品行而著称。他的母亲常以诵经和放生积德。然而,命运多舛,目莲的兄弟和父亲相继被佛度走。母亲因此误以为世间无常,善恶不分,愤而破戒,停止了善行。结果死后,因未能善终,她在地狱中饱受苦难,被冥王囚禁在丰都城的饿鬼道中。
4、不知道签文,但目莲救母的故事是这样的:《盂兰盆经》为西晋·竺法护译。经中叙述目连始得六通后,想要度化父母以报哺育之恩,却发现亡母生于饿鬼道中。目连盛饭奉母,但食物尚未入口便化成火炭,其母不能得食。目连哀痛,于是乞求佛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