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详细介绍历史上古人创建的有关山西的“三晋文明”,谢!
1、人们历经二千数百年至今仍然怀念三晋,赞美三晋,把山西统称为三晋,说明三晋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比晋更广泛地体现了作为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发源地之一的内涵;说明三晋文化实现了北方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对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做出的历史贡献;说明三晋大地地理优越,资源丰富,人才荟萃,是祖国的一块风水宝地。
2、山西之名,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春秋时期,大部分地区为晋国所有,所以简称“晋”;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因而又称“三晋”。全省总面积1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近3400万人,省会为太原,省内辖11个地级市,119个县、市、区。
3、山西又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素有“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文献之邦”的美称,保留有全国百分之七十的地面古代建筑,旅游界因此说:“十年中国看深圳,百年中国看上海,千年中国看西安,五千年中国看山西”。
4、浙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浙江就有原始人类建德人活动;境内已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100多处,有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距今6000年的马家浜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良渚文化。春秋时浙江分属吴、越两国。秦朝在浙江设会稽郡。
5、“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汾河的每一段河流,都仿佛是一部流动的历史,讲述着三晋文明的生生不息。其中,汾河源头更是这文明之源的活水,承载着无尽的故事和智慧。古人的赞誉“薄一溪灌注千里,三晋第一胜境也”,充分体现了其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
6、所以现在三晋人才的兴衰史鉴,尤其有着重大而现实的意义。 从“楚材晋用”的成语故事说起 (一)楚材晋用的历史由来 成语中的“楚材晋用”,有时又称“班荆道故”,取材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载了春秋时期楚国大夫伍举与蔡国大夫声子之间的一段对话。伍举和声子,从父辈以来就是好朋友。
谁知道重耳和小白的故事,尽量详细点谢谢了。
1、重耳的母亲是戎族,他决定往翟族人的地方逃跑。前651年,晋献公逝世,荀息当国相,骊姬立他儿子奚齐为国君,里克杀了骊姬和奚齐,荀息自杀,里克派人迎接重耳回国即位,重耳辞谢,时年47岁。前650年,重耳的弟弟夷吾登君主宝座,自立为晋惠公。
2、在前往楚国的途中,重耳饥饿口渴,介子推将自己的大腿肉煮熟给他吃。前638年,楚国打败宋襄公的军队后,重耳到达宋国,受到宋襄公的款待并赠送20辆马车。后来,他在郑国受到冷遇。在楚国,重耳在一次狩猎中遇见了貘,楚成王无法击败它,最终魏犨空手将其打败。
3、公子小白和公子重耳这段历史也许太古老了,可能对现代人来说是有点遥远。按照历史来看,公子小白和公子重耳是没有关系的。他们俩唯一相似的地方就是都是春秋五霸之一。而且公子小白和公子重耳都是两个国家的人物,两个国家的君主。但是他们俩的历史结局真的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上。
4、春秋时齐国丧君,大臣们紧张地开始策划拥立新君。齐国正卿自幼与公子小白非常要好,便暗中派人去莒国召小白回国即位。同时,也有人要接年长一些的公子纠回国为君,而鲁国也正准备护送公子纠回齐,并派管仲带兵在途中拦截回国的小白。双方相遇,小白被管仲一箭射中身上铜制的衣带钩,险些丧命。
5、晋文公:晋文公重耳在流亡途中,历经艰辛,未能得到卫国的援助。在卫国五鹿,重耳甚至被迫向农夫乞讨,却遭到戏弄。狐偃鼓励重耳,将其乞讨的土块解读为上天赐予的土地,这激发了重耳的复国希望。重耳在流亡期间,曾因饥饿而几乎丧命,是介子推以肉汤相救,才使他得以存活。
介绍十个三国演义里的人物
1、陆逊(183-245),字伯言,本名陆仪,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孙策之婿,三国时期吴国大臣,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陆逊出生于世宦之家,他的祖父陆纤官至城门校尉,父亲陆骏,任九江都尉。陆逊年十岁丧父,十六岁时就肩负起家庭生活的重担。
2、《三国演义》10个人物性格及故事如下:刘备。事迹:桃园结义,三英战吕布,礼让徐州,煮酒论英雄,三顾茅庐,西川称帝,东征伐吴,永安托孤。性格特点:宽厚,仁慈,爱民如子,礼贤下士,后期刚愎自负。曹操。
3、张昭,生于公元一五六年,死于公元二三六年,三国时吴国大臣。字子布,鼓城(今江苏徐州)人。孙策创业时,封为长史,抚军中郎将,极受信任。后任孙权的军师绥远将军,封由拳侯。孙权称帝后任辅吴将,封娄侯。21 许攸,袁绍的谋士。官渡之战中曾几次向袁绍献计,袁绍不听,反认为许攸与曹操私通。
4、曹操:其貌不扬,身材矮小;海纳百川,雄心壮志,狡诈多变,深藏不露;曹操征伐张绣,回程路上将士们口渴难熬,曹操挥鞭一指:前方有一梅林。于是将士们垂涎欲滴,拜托了困境。
5、三国演义中十个主要人物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黄巾军起义爆发时,任骑都尉,参加剿除黄巾军。